几乎每年都有那么一段时间,一群人,来也匆匆,去也匆匆,他们是“红马甲”。满城尽穿红马甲,他们从何而来?
如果你留心观察,你会发现周围最近多了这么一群人——他们身着红马甲、肩披红旗,成群结队的出现在大中小城市的道路上、公共场所、居民小区等,他们或帮忙维护交通秩序,或帮忙捡拾道路垃圾,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
他们衣服上印着“志愿者”,网友们称其为“红马甲”。他们人数非常多,网友评价:“满大街都是城管,零时工,网格员,协警红马甲志愿者,比行人多。”
(相关资料图)
“红马甲”从何而来?为何近期扎堆出现?网友爆料称这是为了迎接某项大型的检查活动。然而,这些人很多都不是“志愿者”,而是来自机关事业单位、基层工作人员、聘用人员等。这一点得到了诸多网友的佐证。
网友A说:
这个我好想吐槽啊,好几天都是在大街上当什么志愿者,不得不去,值班安排的,然后大家都不用干活了,都去当环卫工啊,扫地工啊。请一堆本科研究生毕业的去捡垃圾摆桌子啥的,很无语,也不知道意义是啥。
网友B说:
我们十八线“大”县城也是,组织上百人上大街,拿着火钳夹烟头、纸屑,临时工给一百八一天,应该是六个钟吧,几乎上都是和政府部门有点关系的才能去,相地的普通工资也就三千左右。比真正的环卫工人轻松,待遇多一半。
网友C说:
我们的许多“红马甲”、“志愿者”,其实大都是拿着稳定的工资,有着固定的工作的一些人。这些人在规定的时间,规定的地点,干着上面安排的规定工作,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志愿者,基本上都是各个单位委派过来“完成任务”的!(为什么我会说此话?因为在疫情期间,我的一个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就提前告诉过我,说他明天要去做《志愿者》,要去××小区配合大白做疫情流调。)
诸如此类的爆料不胜其数。
“志愿者”不“自愿”,看似轰轰烈烈,实则人浮于事
这就尴尬了,放着本职工作不干,跑到抢清洁工、交警的饭碗,合适吗?首先应该肯定的是,不管是不是真的“红马甲”,他们至少可以帮忙清洁城市卫生,维护城市秩序。但是,“越俎代庖”能取得什么效果?令人怀疑。
其一、占用了本职工作的时间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,大家按照分工各司其职,才能让社会更好地运转。干部上大街扫马路、捡垃圾,终究是人力资源的错位,既不持久,也无法取得应有效果。
网友评价一针见血:一百个红马甲劳动的成果也不比一个环卫工,但一个红马甲拿的补贴比十个环卫工。
其二、形式大于内容。穿上“红马甲”,身上本应有了责任与奉献。但有些人是“被志愿”,他们其实并不愿意,甚至心存抵触情绪。以至于,我们看到了这么一类“怪相”。
“红马甲”们有的成群结队,无所事事,嘻嘻哈哈聊天;有的无所用心,只顾低头玩手机,抽烟发愣;还有的红旗一扯、队伍一排、快门一按,拍完照片草草收队了事…
其三、成效不可持续。检查期间“满城尽是红马甲”,卫生整洁、秩序井然、一片祥和,迎检过后“从哪来回哪去”,那些脏的乱的差的似乎并没有很多改观,有的地方仍然一地鸡毛。
以上这些,透露出浓浓的形式主义气息,老百姓看在眼里,堵在心里:
这几天看见小区公路红绿灯路口分别站了一些拿旗子的红马甲,随便问她们这样站着是做什么?有没有钱?她们回答说为了xx,就站这几天,没有钱哪个会来站着呢。有红绿灯还安排人来站着指挥,是不是多此一举?是不是浪费财政资金?
拉个横幅拍个照,嘻嘻哈哈打打闹闹,收工。要好好整治红马甲,红马甲虚假之风泛滥成灾。
根治“红马甲”乱象,还得自上而下
群众的批评,这些“红马甲”们应当虚心接受,有则改之无则加勉。当然,全怪那些“红马甲”,却有失偏颇。他们能做主吗?他们何尝愿意如此?根子还得往上找。
官大一级压死人,作为执行层的基层是没有反抗能力的。考评细则摆在那里,不管合不合理都得遵照执行。迎检的工作量那么大,任务那么艰巨,志愿者不够,只有基层干部来凑。那件不想穿也得穿的“红马甲”,是基层干部弱势地位的生动写照。
这一系列不合理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大反思:让大片基层干部穿上“红马甲”去扫大街,到底是为了什么?一阵风的表面运动给社会带来了什么?有些工作,真的可以靠“红马甲们”独立完成吗?归根结底,在“我是谁、为了谁、依靠谁”这个深刻问题上,有些地方回答不及格。
一切为了群众,一切依靠群众,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。知易行难,任重而道远。
标签:
滚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