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本报记者 樊融杰
(资料图片)
“北斗七星高,哥舒夜带刀。至今窥牧马,不敢过临洮。”近日正在热映的国风动漫《长安三万里》受到追捧。其中这首《哥舒歌》让观众们再次感受到盛唐的威武。临洮,这个刻在中华文明版图上的地理坐标,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。
临洮,古称狄道,是马家窑、辛店、寺洼文化发源地、世界彩陶的源头。作为秦长城西部起首之地,历史上,临洮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。由于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、唐蕃古道要冲,这个曾经的陇右重镇也一度成为许多名人的“打卡”之地。
从2020年至2023年,因工作原因,《中国银行保险报》记者曾三次前往临洮,感受到了当地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。
在临洮县城内的南大街仍保存一块唐代的哥舒翰纪功碑。唐代天宝年间,名将哥舒翰以陇右节度使之职攻取吐蕃洪济城,大败吐蕃军于洮河流域,收复黄河九曲。历史上,当地百姓对哥舒翰推崇备至,“至今窥牧马,不敢过临洮”反映了边关百姓期待良将能守卫边关,给人们带来富足平安的希望。
临洮在历史上一度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国家争夺的区域之一,而前线也从不缺少志在报国的“文人”。
“发愤去函谷,从军向临洮。”体现了“诗仙”李白立功边疆的英雄意识。
“诗圣”杜甫挥笔写下“年少临洮子,西来亦自夸”的浪漫活泼,也记录下边关的“近闻犬戎远遁逃,牧马不敢侵临洮”。
边塞诗人王昌龄写下“大漠风尘日色昏,红旗半卷出辕门。前军夜战洮河北,已报生擒吐谷浑”,描绘部队首战告捷时的欣喜心情,也展现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。
文人墨客游历甘肃,创作了大量与临洮有关的诗歌。落日、边塞、大漠、旌旗、铁甲……在唐诗中,临洮已不再是行政专有名词,而成为边塞意象和保家卫国情怀的代名词,而且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中。
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,既需要薪火相传、代代守护,更需要与时俱进、勇于创新。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,临洮为国人带来的文化遗产已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怀,唐诗的伟大成就也成为我们国家“文化自信”的源头之一。
诗意不在远方,而在我们心中。人生自有诗意,时代呼唤新篇。当前,党正带领全国人民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,书写着中华民族的“新史诗”。心怀对中华文化的骄傲,更需要我们用文化提振自信,铸就中华新辉煌。
标签:
滚动